页面

2013年7月5日星期五

高雄旗山一日遊(转载)

本文转载自KNN新闻网:
http://kajangneweranetwork.wordpress.com/2013/07/04/%E9%AB%98%E9%9B%84%E6%97%97%E5%B1%B1%E4%B8%80%E6%97%A5%E9%81%8A/

专栏特约之『图说世界』
文:文耕者
不少来高雄旅游的人都会到着名的驳二艺术特区、旗津、西子湾、爱河,义大世界、莲池塘等景点。这些都是搭捷运可以去到的地方,也位于较繁华地带。今天要介绍的地方也是在高雄市里头,但是稍微有点远。那就是号称是“香蕉王国”的旗山。

交通小贴士

到高雄新左营站下车,再转搭“旗美公车”,并在旗山南站下车即可。大约每半小时有一趟公车,而车程大约1个小时。
沿途的风景让人感觉似乎要离开喧哗的高雄,进入另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。当路越走越小,四周越来越多香蕉,这就表示旗山快到了。
旗山南站的公车站较为不起眼,下车站是在全家便利商店前。下车后四周都是店屋,当下会感觉好像走错地方,怎么网上看的老街、美食都不在。但是沿路走大约10分钟就可以找到旗山老街。

关于旗山
旗山区古名太平、蕃薯藔,根据史籍记载有关旗山的开发,最早记载是在清康熙年间。《台湾府志》记载:「罗汉内门(今内门区)、外门田(今旗山镇)、北大杰岭社」。
清领时代光绪十四年行政上改称太平街。旗山早期的居民,最早可追溯到荷兰时期,平埔族由台湾西岸向内地迁移,沿楠梓仙溪开垦,郑克公时期,平埔族中的旗山镇原为西拉雅在溪州地区太山建置「大杰颠社」(即今溪洲国小后的山腰处),做为宗教中心。康熙年间大杰颠社有十二里,其中「施里庄」就是现在的旗山,隶属凤山县,当时的居民仍以平埔族为多,清康熙末年,有部分漳州移民自凤山地方越过南界的岭口而进入此地,并与当地之平埔族签约购地,搭建草寮而着手进行开拓工作,在田园未成熟之时则仅栽种蕃薯维生,故此地俗称为蕃薯藔。以后移民的移殖活动持续不断,而逐渐形成一村庄,即黄叔璥的《台海使槎录》中所云之「外门民居施里庄」是也。雍正十二年改归台湾县罗汉门外门。清乾隆二十年,立石碑禁佔,曾记载蕃薯寮庄,可见在乾隆初年,便已正式称呼蕃薯藔庄。
1901年设蕃薯藔厅,以蕃薯藔街为厅治,至1909年10月蕃薯藔厅併入阿缑厅。其间当地居民嫌蕃薯藔之名不雅,曾陈情要求将蕃薯藔街复名「太平街」,唯未成桉。日治时代大正9年(1920年)地方制度改正时,终依「旗尾山」之名而改称为「旗山」至今。
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由旗山街改为旗山镇。
2010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,旗山镇改制为旗山区。

旗山老街的范围从旗山火车站开始,涵盖复兴街、中山路、华中街等地方。这一带因为制糖业所兴起的经济,在建筑上开始流行仿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,站在街上所看到的几乎都是这种建筑风格的洋楼。其中还穿插着纯中国式的洪厝、非常气派的吴家古宅,而身后的旗山火车站,则是有着维多利亚式的外观与哥德式的八角斜顶,一条街上有这样多样化的建筑风格,不但不觉得突兀,反而有种置身在另一个时空的感觉

彷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(图1)
彷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(图2)
彷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(图2)

第一站:旗山火车站
旗山火车站从原本的火车站改为一个观光景点。里头有一些关于旗山景点的介绍,还有卖一些手信。这里还有得出租单车,而租了单车我们就很方便了,因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走路到各个景点。
旗山火车站   旅游景点的简介和介绍
旗山火车站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旅游景点的简介和介绍
旗山火车站建于西元1913年(日大正2年)~1915年(日大正4年)是一幢融合维多利亚和哥德风格的建筑,有人称为拟洋风建筑。这样的建筑形式,是日本建筑留学生带来台湾的建筑形式。西元1908年(明治41年)日本人踏勘旗山与美浓附近平原后,筹设了”高砂制糖株式会社”,后与”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”合併,成立规模更大的”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旗尾制糖所”。为了运送甘蔗及白糖成品,修筑旗尾线铁路直通九曲堂接纵贯线铁路,并于蕃薯藔街建立旗山火车站,作为当时旗尾线的总站。
火车站于西元1978年(民国67年)全面停驶,经修复后成为旗山著名观光景点。现提供观光谘询、香蕉文创商品及单车租借等服务。
建筑特色
主要的建筑材料以石、红砖、木材为主,墙面为真壁造、屋顶为金属瓦,左侧的八角锥顶候车室,形式模彷哥德式教堂的尖塔,仿如西方童话世界里的小屋,然而三角形屋顶、山墙和内部骨架尽是日本传统建筑工艺,特别是当时相当流行的「裤腰屋根」,更是满满的日本风。如此一来,整体建筑构成一种独特且深富多重视觉享受的和洋溷搭式样,至今仍显得轻巧与别致。

第二站:天后宮
沿着老街走下去就可以到天后宫了。这座天后宫缩建于嘉庆年间也就是大约西元1816-1822。天后宫的主祀是『天上圣母-妈祖』 ,左祀有『境主公』、右祀有『注生娘娘』。除此之外还有千里眼、顺风耳两位护法将军,座下有山神座骑-虎爷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,这都举行庙会祭典,而以往旗山的天后宫固定在鼠年、龙年、猴年每四年扩大举办平安遶境。妈祖庙的建筑风格则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中国风,与一般的庙宇建设颇为相同。但,不同点则是这庙宇历史悠久,因此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与一般的不同,似乎少了水泥味,多了香火和牵连这地区的人情味。这妈祖庙可说是当地人的共同回忆之一,无论认识神诞祭典都会到这请示妈祖。
栩栩如生的雕像。
栩栩如生的雕像。
承载了当地多年的历史,也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记忆之一。
承载了当地多年的历史,也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记忆之一。

第三站:古迹国小
旗山国小,原来这间国小看似一般,但是建筑风格颇为另类,而里头另有乾坤。在国小逛了一圈,发现建筑风格掺杂了日式和早期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。后来回到宿舍上网一查,才发现国小的北栋教室建于大正三年(1914年),最初只有建今东侧一楼三间教室。两年后在这三间教室的基础上继续增建,至大正八年(1919年)完成走廊屋顶后,今日校舍的东半部已经完工,但西半侧仍为一层建筑。而约在昭和十四年到昭和十八年(1939年-1943年)期间,西半侧才改建为与东半侧相同的砖造建筑,之后因应学生人数的增加,曾在战后1952年-1959年左右在一字形校舍两翼增建教室。
校舍入口的门廊开有圆拱,上为阳台,而一楼的走廊则石制拱型走廊,二楼部分则是平拱廊。
大礼堂建于昭和九年(1934年)12月5日,为加强砖造、钢屋架建筑,其正立面有仿罗马风格的山墙,开有双连拱窗,而建筑侧面则开有九个拱形窗。昭和十年(1935年)落成后,大礼堂成为该校与附近居民聚会的重要场所。而在大礼堂内的舞台后方设有奉安所,以木门与舞台区隔。
二次大战后,大礼堂在民国七十六年(1987年)5月扩建舞台,七年后(1994年)将屋顶铺面换成钢浪板,后方增建两层楼教室。大礼堂在2003年11月紧急整修后,在2008年修复完成。
校舍入口的门廊开有圆拱,上为阳台  国小礼堂
校舍入口的门廊开有圆拱,上为阳台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国小礼堂
一楼的走廊则石制拱型走廊
左:日据时代建的,所以走廊是拱形的   右:民国时代建的,所以走廊上方形的
左:日据时代建的,所以走廊是拱形的              右:民国时代建的,所以走廊上方形的

有趣的是,同学们的作品被镶着走道上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英语村

第四站:武德殿
最后来到武德殿。这真的是具有浓浓的日式建筑物,在旗山这个小地方一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。从仿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到中国风再到日式、台湾民国初期等。据说还有一座很欧式的教堂,可惜没去到。
武德殿是建于1920年代,有仿唐式宫殿的建筑。在太平洋战争前,日本为了提倡武士道的精神,因此在各市镇建设武道馆来修练柔道、剑道,及每年举办的演武大会场所。在旗山的武德殿是全台湾仅剩3座中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现在的武德殿边成了文化中心,傍晚会有一些街头艺人卖唱,附近还会有居民来散步。
街头艺人   武德殿的外观
街头艺人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武德殿的外观
武德殿旁的小房子
日式小房子的外观。
日式小房子的外观。
房內            武德殿外的拱门
房內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武德殿外的拱门
傍晚,旗山老街就变成夜市,让逛了一整天的游客可以享用晚餐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