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新富族
我曾經包下私人飛機、飛過安地斯山、馳騁世界級的滑雪道、品嘗許多世界美酒。我活得就像君王,住在隱密的度假別墅,在寬闊的泳池旁做日光浴。告訴你一個我很少透露的祕密:這些花費比美國的房租還低廉。如果你能讓自己的時間和居住的地點脫離限制,你的財富會自動倍增三到十倍。
這跟匯率沒有關係。財力雄厚與活得像百萬富翁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。
為什麼我每週工作時間不到四小時,每個月賺到的錢卻比過去一整年還要多?
我要老實告訴你真相:這跟一群沉默的次文化人士有關,他們叫「新富族」。所謂的新富族,指的是拋棄延後享受的人生計畫,在當下創造奢華的生活風格,並使用新富族的貨幣:時間與機動性。這是一門藝術,也是一門科學,我們稱之為生活型態規劃。
人生不用過得那麼辛苦,真的不必。大多數人,包括過去的我,都浪費太多時間說服自己,人生就該過得艱苦,自甘於朝九晚五的苦工,以交換(偶爾的)閒暇週末與「敢休太久就炒了你」的難得假期。
金錢的實際價值依你能操控的W因子而倍增:做什麼事(What)、何時做(When)、在哪裡做(Where),以及與誰做(Who)。我稱此為「自由倍增因子」。
以此為標準,每週工作80小時、年薪50萬美金的投資銀行家,相較於工時僅有銀行家1/4,年薪4萬美金的新富族員工,其實更沒「力量」,因為新富族能自由掌控何時、在哪、如何生活。等我們比較了工時,以及收入建立的生活型態後,你會發現前者的50萬美金連4萬美金的價值都不到,但後者的4萬美金則比50萬美金更有價值。
能夠選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。本書要講的是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與成本,看到與創造種種選項。很不可思議的是,你自然而然賺到更多錢(多了很多錢),工作量卻只有現在的一半。
所以,誰是新富族?
● 重新安排個人行事曆的員工,他談出一份遠距的工作契約,用十分之一的時間達成百分之九十的成果,因而得以自由地去各地滑雪,每月還能有兩週帶家人出門旅遊。
● 刪去獲利最少的客戶與計畫的老闆,她將所有業務外包,在世界各地旅遊,蒐集罕見的歷史文件,同時在網站上遠距工作,展示她的繪圖設計。
● 選擇孤注一擲、拿出全身家當(其實也沒多少)的學生,他建立網路影片租借服務,從一小群HDTV愛好者的利基市場,每月賺得五千美金的收入。這項每週兩小時的兼差,讓他能夠全職為動物權利奔走。
選項是無限的,但每條路的出發點都相同:取代原本的預設。
要加入這項活動,你需要學會新的詞彙,使用非世俗世界的指南針,重新校定方向。顛覆你對責任的想法,丟棄所謂「成功」的概念,我們必須改變規則。
改變規則的規則
「我不能給你保證成功的公式,但我可以給你失敗的公式:總是討好每個人。」
--賀伯特.貝亞.斯沃普/美國編輯與記者;首屆普立茲獎得主
--賀伯特.貝亞.斯沃普/美國編輯與記者;首屆普立茲獎得主
大多數人都用兩條腿在路上走路──難不成我會用兩隻手走路,會內褲外穿,好表現我的與眾不同?不,通常不會。我用兩隻腳走路,將丁字褲穿在外褲內,至今都過得很穩當。
如果沒有問題,我不會做改變。
只有在比較有效率,或是比較有趣時,與眾不同才是好的。
如果大家都用相同方式界定或解決問題,結果卻不好,這時我們就該問:如果反其道而行呢?不要遵循無用的模式。如果食譜爛透了,不管你是多好的大廚,都無濟於事。
我大學畢業後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資料儲存業務,當時我就發現大多數的業務開發電話無法轉給目標對象,都是因為一個理由:守門員。因此,我專挑早上八點到八點半和晚上六點到六點半打電話,只要一小時,我不僅能避開祕書,比起朝九晚五打電話的資深業務主管,我得到的會面機會更多了不只兩倍。換句話說,我用1/8的時間,得到兩倍的成果。
從日本到摩納哥,從全球跑透透的單親媽媽到千萬富翁賽車手,成功的新富族的基本規則一致得驚人,也異於其他人的做法。
但請先要記得幾個基本的差別。
(一)退休是為防後患的保險
退休計畫就像壽險一樣,應該被視為是針對極糟狀況的防備措施:已經失去工作能力,需要儲備的資金才能活下來。至少有三個理由能說明,將退休當成目標,或是最終解脫的想法有問題:
1.假如你討厭自己的工作,可預測的是,你將體能最顛峰的時刻花在完成厭惡的工作上。這實在不可取──沒有任何報酬可以合理化你的犧牲。
2.大多數人退休之後,甚至連每餐吃一條熱狗的生活水準都不能維持。一般而言,退休期可長達30年,即使是百萬美金,也只能算一筆小錢,而且通貨膨脹每年還會吃2%~4%的購買力。這個盤算行不通。黃金歲月卻只能重溫中下階層的辛苦生活,真是辛酸的人生結局。
3. 如果這個盤算真行得通,代表你是個野心勃勃、辛勤工作的機器。如果真是如此,你猜怎麼著?退休的第一週,你會無聊到想將腳踏車輪輻插進眼睛;你可能會想去找新工作,或是創立另一間公司。這不是違反了原本等待的目的嗎?
我不是說不必為最糟的狀況做準備──我將401(K)和IRA[1]提撥到最高上限,並將個人退休帳戶用於節稅上──但是,不要誤以為退休是目標。
(二)興趣與精力都是週期性的
如果我給你千萬美金,要你連續15年,每天工作24小時,然後退休,你幹不幹?當然不幹──你根本做不到。你無法這樣一直工作,就像大多數人對事業生涯的定義:每天做相同的事8小時,直到你做不下去,或是有足夠的錢,提早喊停。狂灌卡布奇諾與做不完的工作將促使你提早老化。
穿插工作與休息是生存的必需條件,更別說要健康。能力、興趣與心智耐力都有高低起伏,因此我們必須依此做計畫。
新富族的目標是在人生中平均分配「迷你退休」,而不是將休閒與享樂囤積到最後,只為了退休的愚人金。只有在你最有效率時工作,人生才會更有生產力,也更有趣。你不僅有蛋糕,而且也能吃到。我本身的規劃是,每工作兩個月後,就到海外換個環境待一個月,或是密集學習(如探戈、搏擊等等)。
(三)做得少不代表懶
少做一點無意義的工作,好專注在對你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上,這不是懶惰。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這點,因為我們的文化傾向獎勵個人所做的犧牲,而非貢獻的生產力。很少人選擇(或是有能力)衡量自己工作的成果,而是選擇衡量工作的時數。投入愈多時間代表自我價值愈高,而周遭的人也不斷鼓勵這種想法。
新富族即使在公司的辦公時間較少,但生產出的有意義成果,比12個非新富族的總和還要多。讓我們重新定義「懶惰」──忍受理想外的生活,讓外在環境或他人左右你的人生;或是累積大量財富,卻虛度人生,像個站在辦公室窗口旁觀的局外人。你的銀行帳戶金額,或是用於處理瑣事或不重要的電子郵件的時間,都不會改變這一點。著重於高生產力,而非忙碌上。
(四)時間點總是不對
我有次問我母親,她如何決定什麼時候生第一個孩子,也就是我。答案很簡單:「因為我們想生孩子,沒必要拖延,因為生小孩的時間點總是不對。」所以他們做了決定。
對於所有的重要大事,時間點總是糟透了。等待一個好時機辭掉工作?天上的星星永遠不會排成一直線,人生的紅綠燈也永遠不會同時轉成綠燈。世界不會跟你作對,但也不會鞠躬盡瘁,幫你排除所有障礙。條件永遠不會完美。「等到有一天」是種惡疾,害你將夢想帶入墳墓。列出優缺點的做法也一樣爛。如果這對你很重要,而且「總有一天」要實現,那就儘管去做,一路上不斷修正。
(五)請求原諒,而非准許
如果這麼做不會讓周遭的人心碎,那就儘管嘗試,再說明你的理由。無論是父母、伴侶或老闆,每個人都會很情緒化地拒絕新想法──讓他們在成為事實後學著接受。如果潛在的損害輕微,或是可以修復,不要讓別人有機會說不。大多數人會在你開始行動前迅速阻止你,但在你朝向夢想邁進時,他們反而會猶豫。學會當個麻煩製造機,等到你真的搞砸了,再說抱歉。
(六)強調優點,不要改進缺點
大多數人有幾項拿手的專長,其他項目則拙劣不堪。我很擅長創造產品和行銷,但在此之外的大多數工作,我都不拿手。我的身體適合扛起和丟出重物,就是這樣,但我忽視這點很久。我試著游泳,但看起來就像溺水的猴子。我也去打籃球,但看起來卻像山頂洞人。然後我開始學武打,因此終於大展身手。
運用你的長才,不去修補盔甲上的所有裂縫,既有效,也有趣得多。你可以選擇以強項倍增成果;或是選擇改進缺點、逐步成長,但最多只達得到中等的能力。著重在使用最佳的武器,而非不斷修補。
(七)物極必反
擁有太多好東西有可能物極必反。太努力或擁有太多,反而會導致相反。原先渴望的事物太常出現,或出現得太多,都會變得毫無吸引力。不僅物品如此,時間也是。因此,生活型態規劃不在於創造多餘的無聊時光,那是有害的。我們要的是積極使用自由的時間,做你想做的事,而非做你覺得有義務要做的事。
(八)光是錢不能解決問題
金錢代表的購買力確實不容忽視(我也很愛錢),但不同於我們常認為的,賺到更多錢並非解答,因為這種心態有部分是懶惰作祟。「如果我有更多錢」是不斷延遲自我省思、下定決心去營造享樂人生最簡單的藉口──就是現在,別再等了。將缺錢當成代罪羔羊,讓工作占據所有時間,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阻止自己做任何改變:「約翰,我想談談我的空虛感。每天早上我打開電腦,無助感立刻襲擊我,就像打在眼睛上的一拳,但我卻有那麼多工作要做!我至少得花三小時回覆不重要的電子郵件,還得打電話給昨天回絕我的潛在客戶。」讓自己汲汲於追求金錢,假裝這是萬靈丹,精巧地創造不斷讓你分神的雜務,阻止你看出自己的生活有多沒意義──你內心深處知道,這不過是幻影,但既然每個人都參與了自我欺騙的遊戲,要忘掉很容易。問題癥結不在於錢。
(九)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
營養學者對於卡路里的數值爭辯不下。一單位卡路里就是一單位嗎?就像一朵玫瑰花就是一朵玫瑰花?減重只是消耗掉比攝取量多的卡路里嗎?還是卡路里的來源也很重要?根據我與頂尖運動員的合作經驗,我知道答案是後者。
那收入呢?一塊錢就是一塊錢嗎?新富族不這麼想。
讓我們看看這個像是小學五年級的數學問題:有兩個勤奮的傢伙走向對方,A男每週走80小時,B男每週走10小時,他們每年都賺5萬美金。他們在午夜遇見彼此時,誰會比較富裕?如果你說B,你就答對了,而這正是相對收入與絕對收入的差別。絕對收入只使用一個神聖不變的變項衡量收入:全能的、赤裸裸的金錢。珍年收入10萬美金,所以比年收入5萬美金的約翰富有兩倍。
相對收入使用兩個變項:金錢與時間,通常是以時數計。「以年計薪」的概念不僅沒有根據,而且容易讓你自欺,我們現在來看看真實的狀況。珍每年賺10萬美金,每年工作50週,每週2000美金,每週工作80小時,因此珍每小時賺25美金。約翰每年賺5萬美金,每年工作50週,每週1000美金,但每週只工作10小時,因此每小時賺100美金。以相對收入來說,約翰比珍富有四倍。
當然,相對收入必須達到能實現目標的最低水準。如果我每小時賺100美金,但每週只工作一小時,想過超級巨星般的奢華生活等於天方夜譚。假設絕對收入是足以實現夢想的數字(不是跟瓊斯之類的鉅富比較的任意數字),相對收入則是新富族衡量財富的真正量尺。獨立思考的頂尖新富族每小時至少賺5000美金。我從大學畢業時,時薪大約只有5美金,而現在我要幫助你接近5000美金的理想。
(十)避免惡性壓力,樂於承受良性壓力
許多享樂主義者不知道,並非所有壓力都是不好的。新富族的目標並非消除所有壓力,絕對不是。壓力有兩種類型,兩種壓力就有如狂喜(euphoria)與絕望(dysphoria)一般天差地遠。惡性壓力(distress)指的是有害的刺激,導致你更為衰弱、自信心低落,能力也降低。惡毒的批評、嚴苛不講理的上司,以及跌個狗吃屎,都是惡性壓力的例子,也都是我們想避免的。相反地,大多數人或許從未聽過良性壓力(eustress)這個字。
eu的字首在希臘文的意思是「健康」,就像euphoria的用法。不斷鼓舞我們超越極限的行為典範、消掉身體游泳圈的體能訓練、讓我們更大膽的風險行為,都是良性壓力的例子──壓力使人健康,並能刺激成長。
躲避外界批評的人終將失敗。我們要做的是避免惡毒的批評,而非一概不理。同樣地,如果沒有良性壓力,我們不會進步。如果我們能創造愈多良性壓力,或用於生活,我們可以更快實現夢想,而祕訣在於辨別兩者之間的差異。
新富族積極地消滅惡性壓力,也很努力尋找良性壓力。
看看你正在做的工作,問自己:「如果我做出跟周遭人相反的選擇,會發生什麼事?如果我繼續做個五年、十年或二十年,我會犧牲掉什麼?」
[1] 401(k)和IRA都是美國的退休帳戶。雇主為雇員提撥一定比例的薪水到帳戶,並提供不同風險的投資管道投資退休金。
作者:提摩西.費里斯(Timothy Ferriss)
摘自:一週工作4小時
來源: 商業周刊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