页面

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

親子互動有妙法 陪伴孩子走向未來(转载)

7月14日晚上,來自台灣的李玲惠校長到慈濟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分享“拿什麼陪伴孩子走向未來?”吸引近四百人參與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7月14日晚上,來自台灣的李玲惠校長到慈濟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分享“拿什麼陪伴孩子走向未來?”吸引近四百人參與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
十二至十八歲是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階段;十五至二十四歲則是關鍵十年,代表國家的關鍵競爭能力。對馬來西亞有特殊感情的李玲惠校長蒞臨分享,引導家長幫助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瞭解及肯定自己,培養能力迎戰未來。

來自臺灣永平高中的李玲惠校長,當初憑著證嚴上人一句話:把種子播下去,開始為教育這塊土地灌溉,一步一腳印把所學努力地傳承下去。
緣起於一次參訪中,李校長驚訝發現馬來西亞沒有一本親子教育生涯規劃的書,於是發願一定要為馬來西亞創作一本符合當地民情的書籍,因此特地把馬來西亞當作是愛灑的園區。1998年至今,李校長已來馬來西亞達三十七次,辦過無數場教育講座,2009年出版了《夢飛船,生涯起步走》一書,特別獻給馬來西亞。
2013年7月14日晚上七點半,慈濟馬六甲分會靜思堂傳來陣陣歡笑聲,主講人李玲惠校長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與計劃性的編排內容,一步步引領聽眾深入主題“拿什麼陪伴孩子走向未來?”近四百人踴躍出席。
隨著高學歷、高競爭的時代來臨,現代的父母與師長,最常面臨的問題是不知如何教養孩子。李校長表示不管是家長或師長,應以身作則帶領孩子行善,培養他們善良之心,學會以愛待人。愛人者會自愛,為未來的社會和諧奠定基礎。
協助孩子及早為生涯教育做準備、為自己的人生做主,父母親不要過度安排或指定孩子未來的道路方向;相反的,應著重培養孩子的“十力”——專業、知識、人際、溝通、情報、思考、創新、再造,表演力與國際觀,並從中發展出知己、知彼,抉擇與行動能力。
李校長更強調閱讀和興趣,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。創造一個讀書的環境,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,透過閱讀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,培養興趣和能力,找出適合自己的路。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知識和品德修養並行,但李校長強調“態度”決定一個人的人格高度。孩子也可以藉由打工或做志工的生活體驗,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,在大環境中定位自己和方向。
◎ 勿溺愛 “愛”溝通
目前被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困惱著的張惠卿女士,非常專心抄寫著筆記,偶爾依附在先生耳邊輕輕地討論著。張女士說自己太依賴學校的教育,覺得有校方管教就足夠了。她和先生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上,有時關心詢問孩子的課業,對方總是一副不耐煩又愛理不理的模樣,久而久之不再追問,親子間的溝通也越來越疏離。直至看到孩子的課業大大落後,她開始擔心孩子會留級,於是三星期前硬著頭皮到學校找老師們和社團團長討論,過程宛如一記棒喝打在身上,她發現自己對孩子一無所知,忽略了太多。
之前,孩子要求一個獨立空間,張女士就特別挪出一間空房給他,又給予手機和電腦……只要孩子開口要求就盡量滿足他的需要。直到孩子表示零用錢不夠用,追問下才知道是電話費超出預算。
種種問題的產生,張女士認真地檢視自己,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和家庭狀況,例如拉著孩子一起聊天入睡,陪伴他一起讀書等等,孩子從起初的抗拒、到漸漸喜歡上這難得的親子時間。今天,張女士聽李校長在講座中提到“知己、知彼,抉擇與行動力”,讓她對自己所做的努力,更有信心了。

◎ 肯定孩子 心開了
母親彭月嬌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,今天特地帶著十四歲的兒子王正良一起前來聆聽講座。正良平常沉溺於線上遊戲,母親常會提醒他不要過度放縱玩樂,他總是嫌母親嘮叨並擺臉色,讓彭女士常不知如何與兒子溝通,再加上父親較嚴肅,所以孩子跟父親幾乎是零互動,這更是母親的一大隱憂。
彭女士希望孩子能及早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未來目標,如同李校長所說,每個人必須對未來有期許,才會有方向及培養對未來的能力。
目前兒子喜歡跑步,彭女士擔心會誤了課業,更認為不可能是孩子未來的職業,常常苦口婆心勸導。聽了講座,原本還在考慮是否答應孩子到吉蘭丹參與跑步受訓的她,今天答應了孩子的請求。今後還要多加讚美小孩的能力,要當孩子的啦啦隊,不要當他們的滅火隊。
正良了解自己不擅溝通,以致跟父母之間有嚴重的隔閡。他說會努力加強這部分,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重要,這些都是培養未來工作能力的一部分。另外,他也對時間分配會更加注意,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,藉由多方認識來幫助自己思考未來。
最後正良和媽媽不約而同表達出對李校長和證嚴上人的感謝之意,因為這場講座,讓母子倆心開了。
◎ 好的教育 因材施教
來自居鑾德教會紫鑾閣、經典教育弟子規的一群老師,身穿青色制服,在人群中特別顯眼。兩個星期前,他們前來參訪馬六甲慈濟大愛幼兒園而得知今天的活動,五位老師特地再來慈濟馬六甲分會。
謝淑婷老師說,他們主要教導的對象是幼稚園至小學學生,特別注重道德與禮儀的教育,尤其老師們的身教更是重要,這與李校長所提倡的人文教育不謀而合。
謝老師非常贊同李校長所說,“好的教育”就是“適合孩子的教育”,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,依據不同的特質去教導,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,進而肯定自我的價值觀,等同於為未來真善美的社會向下紮根。
即將為人母的林詩玲,對於親子教育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,今天特地前來“拜師學藝”。對李校長妙語如珠,製造出輕鬆的學習氣氛,感到很溫馨。林女士表示自己是新手媽媽,很多東西都不是很瞭解,今天雖然還來不及把講座所有知識全都吸收,但現在至少對“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來陪伴孩子成長”有個基本的概念。
 “用心經營親子關係,讓孩子在成長路上的每一步,都有父母的陪伴,而走的更好、更遠。”這是李校長在講座最後,給予在場的親子叮嚀。她說,十二至十八歲是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階段;十五至二十四歲則是關鍵十年,代表這國家的關鍵競爭能力。所以,父母要幫助孩子清楚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,培養孩子的興趣、能力,發展出自我的價值觀,為邁向未來做好準備,讓每一個未來都不是夢。


林詩玲(右二)首次參與親子講座,雖感來不及把講座所學都吸收,但至少對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陪伴孩子成長有基本概念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彭月嬌(右一)與十四歲的兒子王正良(著藍衣者)一起前來聆聽講座,李校長的分享,協助母子化解溝通不良的問題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

林詩玲(右二)首次參與親子講座,雖感來不及把講座所學都吸收,但至少對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陪伴孩子成長有基本概念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

彭月嬌(右一)與十四歲的兒子王正良(著藍衣者)一起前來聆聽講座,李校長的分享,協助母子化解溝通不良的問題。【攝影:李凌霄】
李玲惠校長為購買者在其著作《夢飛船,生涯起步走》一書簽名。【攝影:李經志】

李玲惠校長為購買者在其著作《夢飛船,生涯起步走》一書簽名。【攝影:李經志】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