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次見面不熟悉的人,從外表看黎氏鸞是樂觀開朗的,殊不知十二年前從越南嫁到舉目無親的臺灣,現年(2013年)三十四歲的她,先後遭遇了公公及丈夫的因病往生、一肩扛起家計、照護生病親人的責任,如今僅與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小兒子相依為命,回想過往的遭遇,仍不停哽咽……
命運考驗重重 家中病貧苦紛來
一群志工開車,不停繞著蜿蜒的山路,最後終於來到高雄市田寮鹿埔山區一棟矮小平房,這就是黎氏鸞母子向二伯所借住的家,一路經過多重山路顛波,所見盡是稀落里民住宅,住家離有學校、醫院的聚落均遠,出門辦事均須自備交通工具,黎氏鸞為順利接送公公就醫、送小兒子上學,雖不識中國字,仍排除萬難學開車,考駕照,由二伯購置一輛中古車,順利開車接送以應實際需要,從她的身上不難看見,將生命奉獻給苦難,就能淬鍊出光明與力量。
憑媒妁之言,黎氏鸞二十二歲與盧永然結婚,家無恒產,先生做板模工,後來轉業服務螺絲工廠作業員工,靠微薄工資勉強一家糊口,不久生下兒子,一家大小尚得溫飽,好景不常,高齡八十的公公,身體情況每下愈況,不斷的往返醫院,需要人家照顧,其他親人均外出謀生,黎氏毅然一肩負起全權照顧,無奈家中經濟負擔日益沉重,內外交迫。
黎氏鸞因為「愛」承擔起照顧公公的責任,也因公公年華老去、無法自理生活,不輕的負荷,讓照顧者的她,身心備受煎熬。她含著眼淚回憶說:「有一次我跟公公說我要回越南玩。公公說好!當我回越南一個禮拜後,打電話回來,問公公我先生有沒有煮飯給你吃?公公說沒有,等我回他就只剩皮包骨。我就趕快收拾行李回來了!」
頓失經濟支柱 幽谷中找希望
年老多病的公公,得到黎氏鸞細心照顧,安享餘年,於八十六高齡時(2011年)往生,唯屋漏偏逢連夜雨,就在公公往生四個月後,先生也因病驟逝,這有如晴天霹靂的訊息,唯一的依靠--先生離她們遠去,想到自己和孩子的未來,黎氏鸞夜晚睡不著覺就坐著哭。大伯、姑姑們知道她的心情,不斷關心照顧。如今談起她仍聲淚齊下說:「公公臨終說他如果去了,我就沒伴了!要我不要怕,說二伯會照顧我。」
每當夜黑風高時,和臨近的朋友一樣,黎氏鸞也會徬徨,但面對未來,她仍懷抱著希望,當被問到未來的願望,她堅定地說:「我選擇留下,我要堅強扶養孩子長大。」
看似磨難的命運,在黎氏鸞心中認是命運的安排,甘願做,歡喜受。她的態度逆轉了生命,即時化眼淚為歡笑,不斷嘗試從幽谷中找尋希望的出口,伴隨唯一的孩子,勇敢的活下去。
在一旁的二伯說:「感恩她對爸爸、先生的照顧無怨無悔,平日廣結善緣,不會與外配成群結黨,默默在做應做的事,當遇到困難、生活不好過,自己親人、里長、鄉親都會從旁協助。」
經歷接連公公、先生往生,原本困窘家境更加艱難,鄉親頗表關懷,透過里長轉報慈濟高雄分會社工轉介給社區慈濟志工協助關懷,就在最苦難時,給予急難救助,希望之光就此點燃,開啟了黎氏鸞一家人生命中的新頁。
微光入暗室 自助人助
在幻變的生命裡,沒有唯一的答案,你要用什麼態度面對,生命就會朝著哪個方向走。2001年黎氏鸞初嫁到臺灣時,也曾編織幸福美滿生活美夢,卻很快就面對生命的困境與壓力,體型纖瘦的黎氏,使出未出嫁前種田、養牛、工廠作業員等絕活,甚至連養豬、打掃、農作、作手工都不放棄,積極爭取工作,以獲得收入貼補家用。她常說:「做習慣了,就不辛苦。」
從黎氏鸞臉上看出了對親人、朋友的感謝與關愛,以及經歷各種生活風波後的疲憊,但她未曾有絲毫的抱怨,含著眼淚的她說:「我沒有親戚,我對別人好,別人就會對我好。」
當黎氏鸞遭遇公公、先生先後往生時,苦難、孤單接踵而至,平日辛勤照護生病親人,謙卑與鄰居和睦相處,博得里長及鄰居里民讚歎與同情,共同謙讓出一個廟宇清掃工作,讓她持續做,以賺取微薄工資,補貼她們母子生活所需費用。
志工智慧引導 打開心門接納愛
黎氏鸞每日從一大早開廟門,清掃環境、載小孩上課、養豬、包芒果、做手工等,大小瑣細的事,一刻不得閒,日復一日,不停地做下去……
每年年終慈濟社區的歲末圍爐活動,邀約陪伴單親等弱勢民眾過節,黎氏鸞母子也前來參與,從志工的分享與見證中,感受到境遇困難的人,都能走出一片藍天,更激起她面對生命的勇氣和毅力。陪伴孩子參加夏令營後,更能體會孩子更乖、更懂事、下課回來會幫忙做家事。
一路相伴的志工洪國昭分享:「接到轉介個案,用上人的法,真誠的心關懷她,把她們當成自己的家人;適時的陪伴,已慢慢打開她的心門。」 【更多內容,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】
(文:朱志剛 高雄報導2013/07/18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